新浪健康

搬家给你带来了快乐还是悲伤?

新浪健康

关注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搬家可是一件大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搬家可能意味着背井离乡或者与亲友分离,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再回来,于是搬家也要挑个黄道吉日,与乡里乡亲街坊邻居隆重告别。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搬家”

在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研究视角下,搬家被叫做“居住流动性”。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便利,我们或因为事业,或因为爱情,或者只是因为父母的决定,总之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都会搬几次家,因此居住流动性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个人和社会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居住流动性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期望的一样积极,许多研究都发现居住流动性属于生活压力事件,对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也因人而异,人格与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社会关系在居住流动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起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居住流动性可以定义为个体更换居住地的频率。从个体水平来说,指的是在过去某段时间或者预期将来某段时间里经历搬家的次数。从宏观水平来说,指的是给定区域内在过去某段时间或者预期将来某段时间里搬迁的居民的比例(类似于人口迁出率的概念,但是人口迁出率不包括预期的搬迁)。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居住流动性都有所增加。

二、搬家的原因

大部分人选择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好的居住环境,根本动机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许多自愿搬家的人确实可能会过的更开心,但是搬家所带来的社交网络的破坏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少搬家,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用再为了事业、家庭等原因更换住所,大部分人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熟悉的人在一起,终老此生。而搬家更有可能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退休、丧偶或者身体状况变差不得不来到新的居住地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但是也有可能老年人像年轻人那样为了最求更加舒适的生活主动搬家。决定老年人是否搬家的最主要因素是在现在居住地居住的时间、是否有房产和成年子女的数量。

拥有自己的房子,并且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时间越久,意味着老人在这个地方的资源越丰富,因此越不容易搬家。而成年子女数量越多,越容易将老人接到子女家赡养,当然子女与老人居住地的距离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距离越远,子女与父母的接触越少,越不容易将老人接来赡养。

三、搬家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

消极影响

搬家对于儿童的创伤可能更大,因为儿童对新环境的控制力比较弱。搬家后他们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处理新的社会情境,与不熟悉的人参加课内和课外活动,这对儿童的压力比对成年人更大。有研究发现儿童频繁搬家会使学业表现下降,并且表现出问题行为。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童年频繁搬家的经历还会对人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童年搬家次数越多,成年后幸福感越低,且能够预测更高的死亡率。另外,童年时期搬家次数越多,成年后的主观幸福感和生理幸福感(通过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来测量)都越低。

另外,也有研究发现中年人的搬家次数也与生活满意度有负相关关系。即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童年期还是成年期,搬家次数越多,个体都会有更差的身心健康水平。

积极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人搬家后幸福感上升了,这与具体的搬家原因和搬家者的个体特征有关。Carp和Crap(1980)的研究发现,当老年人从社交较少的环境搬到社交较多的环境后,那些积极参与社交和比较外向的老年人感受到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另外,那些自愿搬到新的社区居住的大龄女性自我报告了更少的抑郁,更多的环境掌控感和个人成长。由于工作原因每两年就要搬一次家的成年人表示,他们的生活比一成不变的人更有趣,并且经常搬家的人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满意度都更高。

研究者还发现多文化经历(包括在国外居住)与创造性有正向联系,也就是经常换各个不同的地方体验新生活的人,有更高的创造力。虽然从短期来看搬家会使人承受很大压力,采取简单的思考方式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长期看来,居住流动性可以培养灵活的思维、创造性以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小结和建议

给孩子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成长,但是多带他领略不同的风景,培养他的创造力;

给年轻的你更多机会体验不同的居住环境,开拓视野和心境,保持创造新事物的心;

给年老的你一个有更多伙伴的环境,保持对生活的掌控力,而不是为了儿女被动远行!

参考文献:

  1. Bures, R. M. (2003). Childhood residential stability and health at mid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7), 1144-8.

  2. Carp, F. M., & Carp, A. (1980).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and sociability. Research on Aging: An International Bimonthly Journal, 2(4), 395-415.

  3. Jelleyman, T., & Spencer, N. (2008).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childhood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62(7), 584-92.

  4. Leung, A. K., Maddux, W. W., Galinsky, A. D., & Chiu, C. (2008).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when and how.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3), 169.

  5. Litwak, E., & Jr, L. C. (1987). 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Gerontologist, 27(3), 266-72.

  6. Stokols, D., Shumaker, S. A., & Martinez, J. (1983).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pers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1), 5-19.

  7. Sommers, D. G., & Rowell, K. R. (1992). Factors differentiating elderly residential movers and nonmover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11(3), 249. 

  8. Oishi, S., & Schimmack, U. (2010). Residential mobility, well-being, and mort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8(6), 98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