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降压药

发表于 2019-01-14 全科

11425人已读

  • 降压药

     

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 又称抗高血压药。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降压药主要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系统等对血压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系统而发挥降压效应。

西药降压

1.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如氢氯噻嗪

(2)潴钾利尿剂: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3)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

(4)袢利尿剂:呋塞米

2.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如培哚普利(长效)、卡托普利(短效)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 坎地沙坦等。

(3)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等。

4.钙拮抗药:

(1)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短效),左旋氨氯地平(长效)等 [1-2] 

(2)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3]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硝普钠等。

降压药知识

1. 高血压为什么要服药?

一般来说,高血压属于慢性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到目标水平(一般来说要求血压低于140/90mmHg),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如防止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及进展,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风险。

2. 常见降压药有哪些?不同情况的选药原则

近40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新的降压药不断问世,而且都经过了大型临床试验的科学评估。在我国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主要有利尿药(如常见的氢氯噻嗪和速尿)、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如“迪之雅” “代文” )、钙拮抗剂(CCB,如“施慧达”“络活喜”)等五大类。 [1] 

顾名思义,降压药的共同作用就是降低血压,但不同类别降压药因降压机制不同而各有其侧重点,这些侧重点正是医生为不同病情患者选择不同降压药的依据。

1)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降低收缩压的作用优于舒张压,更适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或有心衰表现的患者,应用中要注意避免血钾过低,同时如果您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情况,请务必告知您的医生,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2)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和怀孕的患者,但如果您有哮喘或周围血管病则不要使用该类药物。同时该类药物还会影响糖脂代谢,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3) ACEI 、ARB类药物(如“迪之雅”)更适于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不可用于孕妇。

4) 剂型长效CCB(如“拜新同”)有较好的防止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糖脂及电解质代谢无影响。

5) 分子长效CCB(如“施慧达”、“络活喜”)除剂型长效CCB优点外,此类药品降压时并不增加心率,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有效纠正异常血压节律,降低心血管风险。 [1]  [4] 

6) α受体阻滞剂(前边没提到,但也较为常用)适于有前列腺增生脂质代谢紊乱的老年患者。

3. 关于单药治疗和小剂量原则

当高血压不严重时,可以用一种药物小剂量开始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了解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又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如小剂量疗效不佳,则可加大剂量或换药(对于老年患者尤其要缓慢降压),如果血压还是无法控制,就要考虑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了。

4. 为什么要几种降压药联合应用?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上述的单一药物治疗依旧无法控制血压,而药物剂量增加常伴随不良反应加重(如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时依据不同类别降压药的降压机制上的协同作用,可以使得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或较小增加不良反应,我们一般选择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以使得血压达标。联合用药已是控制血压的主流观念和方法了,所以您不必过于担心是不是多种药物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但是切记:联合用药而不是同一种类的降压药重复用药,因为一来疗效不佳,二来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5. 固定的复方制剂也是联合用药么?常见的复方降压药有哪些?

另一种很常见的联合用药形式,那就是固定复方制的降压药,虽我们不能调整其中不同组分药物的剂量,但是患者使用方便。

6. 哪些是长效降压药?为什么要使用长效降压药?

一般来说,长效降压药分为分子长效和剂型长效两种,分子长效药物主要是由于药品本身半衰期长,可以更好的平稳控制影响而不受饮食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见的施慧达(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  而处方上或药盒上注明“缓释”或“控释”的降压药都是剂型长效药物,比如我们常见的迪之雅坎地沙坦酯片)、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G6凝聚素、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佩尔盐酸尼卡地平缓释胶囊)等等。一般来说,长效降压药要比普通制剂贵一些,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它们呢?因为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每天24小时把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可以有效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而且可以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害,同时每天一次的用药频率还可以避免患者忘记服药的事情发生,使得血压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7. 降压药有哪些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不良反应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副作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压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可能对我们身体不利的作用。比如利尿药氢氯噻嗪会导致血钾降低、尿酸升高;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可能会引起咳嗽、血管性水肿;钙拮抗剂也可能会引起头痛、水肿、面色潮红等。那么患者该怎么看待这些不良反应呢?一来不要被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条目吓坏了而不敢吃药进而耽误了病情,二来对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要置之不理,记下自己感受,必要时或复诊时告知您的医生,请医生从专业的角度帮您调整治疗方案。总的来说,我们常用的降压药都是经过长期多中心的临床实践考验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8. 降压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的血压水平是规律波动的:24 h有两个血压高峰时间,即上午6~10时,下午4~8时(所谓的“勺型曲线”)。那么在这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患者凌晨血压升高,那么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药一次。但话又说回来了,大部分人夜间入睡时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的器官供血不足,所以是否睡前用药一定要在血压监测的基础上咨询您的医生。

9. 降压药需要调整剂量或换药么?

我们的血压会收到诸如饮食起居、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忙碌、情绪激动、气候变冷,甚至有时候食用较多的动物脂肪也会加促使血压升高。既然血压变化,药物自然要调整,但这并不是说要随时随意调整,一般的“老病人”都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调整的策略,但对于“新病人”或者出现病情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还是要及时就医,请您的医生给您重新制定方案。但切记不可随意停药,尤其是有些患者在取得较好的降压疗效后,就开始麻痹大意,既不经常监测血压,也常常漏服降压药;更有甚者在规律用药后停药数天发现血压依旧正常,就主观的认为自己 “痊愈”了,实际上这只是降压药在体内尚未代谢完而产生的“后续效应”而已,一旦降压作用消失,血压则又会飙升,故千万不可随意停药。

降压药换药的问题也是大家经常议论的焦点。总的来说,降压药虽然种类繁多,但一般您的医生会根据不同种类降压药的特性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为您选择最优的个体优化治疗方案。但有些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会像抗生素一样会产生“抗药性”,时间久了就开始忧心忡忡,其实完全不必这么想,高血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的用药,还是相对安全的。至于是否更换降压药,一般取决于该药物的疗效、患者对于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病情的变化、药品能否买到等几个因素。如果这几点都没有问题,就不必随意换药。

10. 哪些常见的药物会升高血压?

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升高血压的药物有:甘草、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卡因安非他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环孢菌素等。如果您将要或正在服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告诉您的医生,以便他能够即使调整您的降压方案。

11. 怀孕的准妈妈们不宜使用哪些降压药?

一般孕妇不宜使用的降压药一是ACEI类和ARB类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和缬沙坦等),因其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新生儿肾衰、胎儿畸形等情况;二是利尿剂,因其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

12.忌用牛奶服 降压药。

因为牛奶 中有丰富的酪胺,当人体内一种 分解酪胺的酶被降压药抑制时, 酪胺就会大量蓄积,引起血压骤 升,心律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血 压持续性升高。

另外,牛奶分子 的颗粒十分细腻,与降压药同 服,分子颗粒很易包裹在药物分 子表面,影响药效。

降压药的使用原则

服用降压药切忌急于求成,降压不能过快,应循序渐进,平稳降压。

降压药宜选用分子长效药物,平稳控制血压上午与下午的两个高峰,并且分子长效药物依从性好,可以覆盖偶尔漏服。 [1] 

选用药物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首次治疗应从单药开始,阶梯加药。严重高血压例外。

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效果。

熟练掌握并坚持使用几个药物,新药、贵药、进口药未必是最好的。

不能骤然停药或突然停掉某一药物。

用药量须按规定剂量用足。

选用不影响情绪和思绪的药。

大多数病人的药物治疗须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除非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案。

中药降压

1.罗布麻:味淡涩性惊,平肝降压、清热利尿

2.稀莶草:味苦性寒,祛风通络、清热降压。

3.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清肝、散结、化痰、降压。

4.钩藤:味甘性微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5.杜仲:性味甘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

6.决明子:性味甘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低血脂及血压功,防止血管硬化

7.石决明:味咸性寒,清肝明目、平肝潜阳功效。

8.茺蔚子:味甘性微寒,活血调经、凉肝明目、降压。

9.青木香:味辛苦性微寒。

10.地龙:即蚯蚓,味咸性寒,降压。

11.葛根:味甘辛性凉,改善头晕头痛、肢麻、耳鸣。

12.生槐花:味苦性微寒,降压及改善毛细血管脆性。

13.黄芩:味苦寒,使血压降低,改善头痛、胸闷、烦躁等症状。

14.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消食化积,活血降压。

15.淫羊霍:味辛甘,性温,补肾壮阳,祛风湿,降压。

16.吴茱萸:味辛苦、性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

17.梧桐叶:味辛苦性凉,祛风湿、降压。

18.丹参: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葛根解肌、升阳、生津,具有降血压、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及心、脑血液供应等作用

19.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地黄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0.三七:活血散瘀,对心脑血管起明显内皮素拮抗剂作用,起到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供,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肌氧耗和提高心肌供氧利用率作用。

21.昆布:具有补钾排纳功效,降压作用温和,降压效果确实可靠。将众原料相伍,可共奏滋阴益肾、镇肝息风、稳血压、通血管防并发之功。

22.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 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 头痛牙疼 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在中国人们早就用天然石膏制成枕头,唐朝薛逢有诗《石膏枕》“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寒,用石膏磨制而成的膏老庄保健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错误使用方法

1、单一大剂量用药长期单一品种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剂量,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临睡前用药夜间进入睡眠时,人体的血压会比白天下降20%左右。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

3、 间断随意用药有的患者血压升高就服药,血压降低就自行停药;还有的患者感觉症状消失就不服药,这都是十分危险的。

用药七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宁可相信广告不肯相信医生

高血压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延误病情的同时也蒙受金钱损失。

误区三:来回换药

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

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

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 等副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

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

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误区七:跟风吃药

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