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要# 皮质分水岭梗死分前型和后型:前型分水岭梗死发生于ACA与MCA皮质交界区(额叶),后型分水岭梗死常发生于PCA与MCA皮质支交界区(颞顶枕交界区),这两型的梗死灶均呈楔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地段朝向皮质软脑膜。皮质分水岭梗死也可在侧脑室上方出现。颈动脉疾病引起分水岭梗死多见,近年来提出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存在两种不同学说:低灌注学说和微栓塞学说。近年来提出脑低灌注和动脉--动脉微栓塞的协同作用学说。在严重ICA狭窄或闭塞时,分水岭区的灌注减少,微栓子容易停留在远端的微小动脉,进一步加重局部低灌注,引起皮质梗死。Yong等对两种类型分水岭梗死进行研究,皮质分水岭梗死多数是栓塞原因,而内分水岭梗死主要是血流动力学机制;内分水岭梗死病初一周内临床加重以及3个月时神经功能不良结局均多于皮质分水岭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