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口腔黏膜疾病简介

发表于 2017-04-07

60670人已读

1. 白斑或烟草性角化

initpintu_副本.jpg

男性,55岁,有吸烟习惯,舌头背面和口腔底部白色无痛病灶,角化范围广。吸烟会引起口腔黏膜白色角化病灶,称为白斑或烟草性角化,其临床表现根据中毒类型而不同(吸烟史、吸烟频率及吸烟方式)。该病有潜在转为恶性的可能,特别是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停止吸烟病灶可自行消退。戒烟之后如病灶呈不均匀状或无消退,须进行黏膜活检。


2. 口疮性溃疡

3-1_副本.jpg

抑制mTOR通道的抗癌靶向治疗(依维莫司、西罗莫司脂化)经常会引起口腔内部的口疮性溃疡(左图),特别是在治疗开始的头一周内尤为常见。其外观呈小型圆形溃疡,有痛感,有时病灶周围呈现炎症晕圈。主要出现于非角化黏膜。 其与化学因素引起的粘膜炎(右图)有较大区别,后者通常呈更延伸状的黏膜病灶形式,边界较不明显。


3. 口咽部念珠菌

4-1_副本.jpg

男性,56岁,因红斑性舌炎(化疗)出现医源性免疫抑制,并伴有舌部烧灼感。口咽部念珠菌是口腔最常见的感染。它有4个主要的临床表现:急性红斑(左图)、慢性红斑、伪膜(右图)和慢性增生(少见)。


4. 地图舌

5-1_副本.jpg

男性,51岁,持续4年反复发作的舌部病变。地图舌或良性游走性舌炎,临床表现多样的生理性舌剥脱。发病率1%到2.5%左右。临床特点为轻微隆起的黄白色,匍匐型剥脱性斑块。延时不断发生和迁移的皮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临床症状经常引起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5. 牙印模

6-2_副本.jpg

女性,28岁,长期舌部疼痛,在舌头侧缘由于牙弓顶着舌头而出现清晰的牙印模(左图)。由于牙齿过度变形前倾接触舌头,合并上颌骨和下颌的舌前移位(牙槽突向舌头方向(右图))是造成舌部疼痛的原因之一。


6. 舌腹侧面的乳头状突起

8-1_副本.jpg

女性,20岁,无意中发现舌头腹侧面多处黏膜皮损。舌腹侧面的乳头状突起,罕见,有时伴绒毛状。舌部乳头状突起按照形状和位置分型(丝状、菌状、城墙状和树叶状)。临床表现多样,会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叶状乳突常发生于颚舌褶皱两侧,有时发生于肥厚性舌。


7. 复发性浅表粘液囊肿

9-1.jpg

女性,48岁,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后持续5个月逐步发展的,无痛的,软腭处多发性浅表微囊疱。复发性浅表粘液囊肿与唾液腺分泌过多粘液或唾液残留有关。直径在1到4毫米,常发生于味蕾,炎症性粘膜组织(扁平苔癣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囊疱易破,易被误诊为疱疹。


8. 口腔毛状白斑

10-1.jpg

女性,81岁,曾因口腔扁平苔癣进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最近发现舌外侧缘无痛性白色皮损。多数病例为伴随EB病毒的无症状口腔黏膜感染。艾滋病患者也容易发生,一般被认为是严重免疫抑制的标志。HIV阴性患者极少发生,主要见于医源性免疫抑制。极少见于局部激素治疗的并发症。


9. 阿弗它溃疡

11-1.jpg

女性,28岁,舌头反复疼痛性溃疡。由口腔黏膜非角质化移行引起,约20%左右年龄30岁以下的人群会发生阿弗它溃疡。有两种分型:单纯口腔溃疡(每年发作小于三次)和口疮病(每年反复发作口腔溃疡超过三次或合并反复发生的口腔和生殖器溃疡)。口疮病一般为特发性的,但需要结合病理检查排除是否有系统性疾病(比如白塞病,MAGIC 综合症,生物缺陷,消化道炎症性疾病,某些血液病,HIV阳性,药物原因引起(比如β受体阻滞,非甾体抗炎药,mTOR抑制剂,妮可地尔)的可能性。


10. 牙龈增生

12-1_副本.jpg

男性,54岁,肾移植患者,接受过环孢霉素和钙通阻滞剂治疗。牙龈增生可能是医源性原因导致的(左图)(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炎症原因(菌膜、牙石、局部外伤等)(右图),与系统性疾病有关(白血病、肉芽肿(结节病、克罗恩病、维格纳肉芽肿),维生素C缺乏等)或者与怀孕相关,因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也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疾病相关比如幼年性透明性纤维瘤病,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和1型多发性纤维瘤病。


11. 局灶性上皮增生又称Heck's病

13-1.jpg

女性,45岁,口腔黏膜集中的多发性粉红色突出性小丘疹。与人乳头瘤病毒(主要是HPV13或32)感染有关。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常伴有自发性退行性变。主要侵犯口腔黏膜和下唇。好发于年轻人。免疫抑制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组织病理学可以确诊。外科切除或激光切除。


12.  口腔平苔癣

14-2_副本.jpg

女性,56岁,上颚疼痛性不均匀、网状浸润性皮损。是T细胞介导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常累及皮肤、皮肤附属器以及生殖器粘膜。50-60岁老年女性多见。有三种典型临床症状:网状形(左图),红斑/溃疡/浸润型(中图)和萎缩型(右图)。可能是慢性创伤或骨髓移植患者服用某些药物(比如干扰素,锂等)的副作用。外用抗炎药物治疗是治疗首选。恶变的可能性低但是确实存在(大概在0.4%到5%的发病率),所以口腔扁平苔癣需要终生监测随诊。


13. 黑毛舌

15-1_副本.jpg

男性,48岁,舌背部表面棕色泛黑斑点。由于变色菌感染和角蛋白剥脱缺陷引起的生理变化。多由于口腔干燥、吸烟及口腔不卫生引起。很容易误诊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无需进一步的检查,可用刮舌器将黑棕色细丝清除。


14. 口腔鳞状细胞癌

17-1_副本.jpg

男性,58岁,有吸烟及饮酒不良嗜好,下颚前端不同形态的溃疡/外生型皮损。90%的口腔癌症都是鳞癌。经典的分型有三型:混合型,溃疡型和外生型。还有其他非典型的裂变型(图2.),分层型,疣状型(图3),浸润型。癌症早期,皮损往往无痛而延误诊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酒精和香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癌症发展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对于不典型口腔癌症,组织学病理诊断。


18. 正中菱形舌炎

19-1_副本.jpg

男性,59岁,舌背部持续性无痛性隆起性皮损(左图)。罕见的舌部紊乱症状,表现为突出的增生性椭圆形斑片,(“接吻皮损”)(右图)伴真菌感染 。最常见的诱因是过度的吸吮习惯。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无需特殊治疗。


19. 牙龈瘤

20-1.jpg

女性,16岁,牙龈缘发生位置固定的,质软的,界限清晰的肿胀。是一种良性的炎症性的假性肿瘤,大小不一,无蒂或赘生物,质地(硬或柔软,一般发生于靠近牙颈处。不卫生的口腔环境,发育不齐的牙齿(比如乳牙未退,恒压长出)或者怀孕期间雌激素过多,是主要诱发因素。首选外科手术切除。有复发的可能性。


20. Kaposi肉瘤

21-1.jpg

男性,54岁,HIV阳性,牙龈紫红色巨大溃疡肿胀,常伴接触面疼痛流血。是一种皮肤粘膜多发性疾病,与人疱疹病毒8(HHV-8)有关。四种不同临床类型对应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案:经典或地中海型(伴随下肢发病),地方性非洲人型,医源性(免疫抑制治疗,器官移植)和感染(艾滋病)。口腔发病的形态多样,如果出现感染症状需要特别观察。最常见发病的部位是上腭。


21. 增生性红斑

22-1.jpg

女性,56岁,吸烟饮酒不良嗜好,舌背部无痛性皮损。是一种具有高度癌变可能的皮损。临床表现典型,红色皮损,质地柔软,界限明显。一般发生在口腔下颚或前庭。吸烟和饮酒是目前发现的两个主要的诱因。组织学上,80%-90%的病例为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润型鳞癌。如果出现不均匀皮损或者伴随白色角化皮损,应该引起警觉。所有的增生性红斑都应该进行组织活检。


22. 萎缩性舌炎

 23-1_副本.jpg

男性,39岁,舌背部慢性疼痛。发病面积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无特殊症状,往往与缺乏叶酸(左图)、维生素B12(中图)或铁有关。对于老年人,也可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如果出现伴有红斑和灼热感的萎缩性症状,提示念珠菌感染的可能。(右图)。另外免疫缺陷患者发生的萎缩性舌炎可能引发舌痛。


23. 炎症性乳头状增生

24-1.jpg

女性,48岁,无意中发现上颚一个无痛性的红色肿块。典型特征为发生于腭粘膜中央的无痛性多形态的大面积红斑皮损,表面地粗糙,有时呈天鹅绒状。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配戴假牙不合适而适应性的生成一个“缓冲室”。另外糟糕的口腔卫生以及用口呼吸的习惯也是诱因。如果确实引起功能性的不适,建议手术切除。


24. 口腔黑色素瘤

25-1.jpg

男性,58岁,前来治疗一处上颚着色病灶,外观和颜色均呈异质。口腔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口腔恶性肿瘤中占比小于0.5%,在所有的黑色素瘤中不到1%。它的预后与早期诊断直接相关,但仍普遍较差,因为诊断通常较迟且会出现早期骨浸润或淋巴结浸润(5年总体存活率低于30%)。 口腔黑色素瘤主要位于上颌窦粘膜(占病例中的70-80%,主要位于硬腭和牙龈上)。色素性斑是其典型外观,无症状,通常有颜色且异构,有着典型不对称边缘且具有发展性。突然出现溃疡性或结节性病变是有可能的,也有可能出现其消色形式(罕见)。蓝痣(也主要位于硬腭部位)、口腔黑色素斑和黑色素细胞棘皮瘤(树突状黑素细胞混合增殖,主要出现在颊黏膜处)是主要的鉴别诊断。 对任何起因没有明确确定的口腔色素性病变,均应系统地进行切除或粘膜活检。


转自http://www.clubdermaweb.com/cn/image-buccale,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