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瘫必须要用正确的方向和恒心

发表于 2021-04-20 神经外科

3402人已读

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临床上依据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将脑瘫分为痉挛型脑瘫、强直型脑瘫、共济失调型脑瘫、混合型脑瘫等多种类型。

临床上仍有些脑瘫患儿家长对治疗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致影响了治疗效果:他们在为孩子求医过程中急于看到治疗效果,比如刚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或是刚接受康复训练后几天,因为见孩子效果不明显就地认为治疗无效而起放弃治疗。也有一些家长四处打听,只要听说某种方法对治疗脑瘫有用的话都要去尝试一下,几天不见效果便立马再去尝试另外一种。

殊不知,脑瘫是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只有当损伤的脑组织达到激活状态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在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治疗麻痹”阶段,患儿的反应很可能不如接受治疗之前。而事实上,这种暂时的麻痹,往往是治疗高潮即将到来的前凑,越过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会明显表现出来。因此,患儿家长应对此做好思想准备,坚持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

另外,据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脑瘫患儿一旦确诊病情之后即应在最适宜的时机接受相应的治疗(包括手术、康复等各种方式)。在脑瘫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痉挛型脑瘫也是最容易治疗的一种,这类患儿应在最佳治疗年龄(2.5周岁至6周岁)FSPR手术,该手术是在多导联电生理的监测作用下,应用术中连续记录肢体多块肌肉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使手术更具有科学客观的依据,避免了经验性手术,主观因素决定切除后根比例的失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的并发症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疗效,使肌张力得到全面的下降,并改善平衡功能。


  • 脑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