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草药:青皮,没有成熟的青橘子皮

发表于 2021-08-04 中医科

73818人已读

青皮,和陈皮同来源于橘子。青皮用的是未成熟青橘子皮,而陈皮用的成熟橘皮。青皮入药有两种:一种是橘树上掉下来的个头很小的幼橘,晒干切片,叫做“个青皮”;一种是个头偏大的,还未成熟的青橘子皮,因常常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而称为“四花青皮”。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 (1).png

青皮,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mandarin orange; Citrus 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和昨天陈皮不一样的是,青皮用的是未成熟果实,而陈皮用的成熟果实。

1 (2).png

橘子树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米左右。

1 (3).png

橘子树的树枝上一般都长刺,这是柑橘属植物的特征。不过,现在种植的橘子大多是经过多次杂交,且经过嫁接的变种,产量提高了,味道变甜了,树枝上的刺也变少了,或者消失了。

1 (4).png

橘子的叶子是互生的,长椭圆形或扁长;叶柄有两个窄边,叫做窄翼,叶柄与叶子连接的地方有一个明显的关节。

1 (5).png

橘子的花一朵或数朵,开在枝头或叶腋,花开白色,花瓣5个。

1 (6).png

青皮,自然用的是青色橘子皮,也就是未成熟的橘子皮。

1 (7).png

青皮入药有两种:一种是橘子树上掉下来的个头很小的幼橘,晒干,切片,叫做“个青皮”。还有一种是个头偏大的,但还未成熟的青橘子皮,采集时,常常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称为“四花青皮”。



青皮是怎么产生的

青皮开始于宋朝


青皮原本没有这个药,《神农本草经》只是记载了橘皮。到了宋朝,医家才开始使用青皮,当时叫做青橘,或青橘皮。宋朝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样记载:

1 (8).png

上文中黄橘就是陈皮,青橘就是青皮。到了金元时期,陈皮、青皮就已经分的很明确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著有《珍珠囊》一书,他的徒弟李东垣著有《用药法象》,李东垣的徒弟王好古著有《汤液本草》,三人一脉相承,总结了青皮的用法:“陈皮治高,青皮治低”。怎讲?看下文。

青皮为什么单列

昨天的陈皮已经讲过,陈皮虽然是理气药,但是多用通肺胃之气,治疗咳嗽、胃胀等。但人体的气滞,除了肺胃之外,还有肝,肝气郁滞,初期较轻,爱叹气,或感觉体内有气来回窜动,这种情况用佛手、香橼等疏导就可以了。

1 (9).png

但肝郁日久,就会加重,表现为胸胁胀痛明显,或者乳房胀痛,或者体内出现包块等等。对于这种较重的肝气郁滞,用陈皮似乎总觉得不赶劲儿。由于五行中,青色入肝,于是,古人便把目光投向了比陈皮年轻的青皮……

1 (10).png

这段话出自明末医家李中梓,写在《本草征要》中,收录在《医宗必读》里。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而且形象,后来被清代吴仪洛、黄宫绣等多位医家点赞转发。相信您也明白个大概了吧。陈皮擅长治疗肺胃,居上焦,所以陈皮治高;青皮擅长治疗肝气郁结,在下焦,所以青皮治低。



青皮的药用价值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明白上述道理,您就很好理解青皮的功效了。青皮由于年幼少壮,所以性情猛烈,用的好的话,能够行气,过度使用则会破气,甚至出现气虚症状。所以李东垣告诫弟子:“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1 (11).png

青皮擅长行肝气,所以常常用于肝气郁滞导致的胸胁胀痛。乳房在肝经上,经常生气,肝郁气滞,容易患乳腺疾病,例如乳房胀痛,或乳房长肿块,在治疗乳腺疾病时,也常常会用到青皮。此外,小肠疝气引起的疼痛也常常是因为气滞导致,不一定都因生气得病,或着凉导致气滞,也常常用到青皮行气止痛,例如名方天台乌药散。

1 (12).png

青皮治低,对于顽固性腹痛,饮食积滞,大便日久不通的,也可以用青皮消积化滞,甚至体内的包块、肿块,也常常用到青皮。不过青皮性猛,中病即可,不可常用多用。有时为了减缓青皮的药力,处方常常用炒青皮。另外,“四花青皮”由于比“个青皮”老一些,药性也略缓和一些。



青皮的应用方法

青皮缓解乳房胀痛


很多女性有乳房胀痛之苦,尤其是逢月经则疼痛异常,乳房可以触及肿块。这样的人群,通常都是爱生气,或生闷气或发脾气,或性情急躁,或忧思重重,肝气郁结所致。如前所述,乳房为肝经循行分布区域,肝气郁结最常结在乳房,导致乳房胀痛。

1 (13).png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排除乳腺肿瘤。还应学会乳腺自我检查,并应自我调节,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试试用几片炒青皮煮茶饮用,改善症状,如果配合麦芽,还能减缓青皮药性,且疏肝健脾,还能消食和胃。

1 (14).png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苦而辛,性寒,气厚,阴也。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象》云∶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去穣。

《心》云∶厥阴经引经药也。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或云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如枳实、枳壳一种,实小而青未瓤,壳大而黄紫色已瓤。故壳高而治胸膈,实低而治心下,与陈皮治高、青皮治低同意。又云:陈皮、青皮二种,枳实、枳壳亦有二种。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破滞气愈高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本草发挥》:洁古云:青橘皮气温味辛。主气滞,下食破积,结膈气,及小腹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湿,四也;治左肾有积气,五也。

《本草纲目》:青皮乃橘之末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始用。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出自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药鉴》:气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无毒,沉也,阴也。足厥阴引药也。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又少阴经下药也。陈皮治高气,青皮治低气。佐柴胡,能治两胁刺痛,醋炒为佳。君芍药,又伏胆家动火,胆制为良。劫疝疏肝,消食宽胃。惊家诸药,用一二分为妙。

《本草备要》:泻肝,破气,散积。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平下焦肝气。凡泻气药,皆云泻肺。破滞削坚,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疟家必用之品,故清脾饮以之为君。

《本草求真》:行肝气滞。青皮专入肝。本于橘生,其皮则一,何为因青而异。盖犹人当少壮,则性躁暴而少柔,人当老年,则性渐减而不躁。青皮未经寒暑,燥气不消,故其赋性最劣,其色青,青属木,木主肝,故青独于肝经则入。其味苦,故能入肝而下气。杲曰:青皮乃足厥阴引经之药,能引食入太阴之仓,破滞削坚,皆治在下之病。然仍兼有辛气内存,故于下中仍兼宣泄。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平下焦肝气,陈皮浮而上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气味各别如此。是以书载力能发汗,时珍曰: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破泄削坚,除痰消痞,并气郁久怒,久疟结癖,嘉谟曰:久疟热甚,必结癖块,宜多服青皮汤,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疝痛,疝痛有由足厥阴郁气。乳肿,丹溪曰:乳房属阳明,乳头属乳阴,乳母或因忿怒郁闷,厚味酿积,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开,阳明之血腾沸,故热甚而化脓,亦有其子有滞痰膈热,含乳而摇嘘气,致生结核者,初起便须忍痛揉软,吮令汗透,自可消散,治法以青皮疏肝滞,石膏清胃热,甘草节行浊血,栝蒌消肿导毒,或加没药、橘叶、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少酒,若于肿处灸三五壮尤佳。久则凹陷,名乳岩,不可治矣。无不奏效,但有汗气虚切忌。时珍曰: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得配本草》:辛、苦,温。入足厥阴、少阳经气分。破坚癖,散滞气,消积食,除疝瘕。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理下焦肝气。配厚朴、槟榔,达膜原之邪;配枳壳、肉桂,治胁痛。佐人参、龟甲,消疟母;和酒服,治乳内结核。最能发汗,皮能达表,辛能发散。气虚及有汗者禁用。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张会永,博主还会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您推送当日“每天一味中草药”消息。

 

也欢迎您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和我进行互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