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健康

为何老年人如此偏爱购买保健品

新浪健康

关注

“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这是很多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认识。然而近年来各地老人深陷保健品迷局的例子层出不穷。

正是了解到老人偏爱保健品的特点,一些保健品企业形成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营销模式:邀请老人参加健康养生讲座,免费发放小礼品,甚至组织免费旅游,为其检查身体、提供健康指导,吸引了一大批老人信任、购买产品。然而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合规的保健品不蒙人,忽悠人的保健品却常常是谋财又害命。对于上当老人而言,靡费养老金与活命钱不说,还可能延误了疾病治疗。

不过,对于屡见不鲜的“老人为保健品狂”现象甚至频频出现的骗局,我们也不能责怪老人们的“防忽悠指数”太低,因为还有三个层面的重要因素:

一是国内保健品市场混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年产值5600亿元左右,生产企业共约1700家,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虽然2013年以来,政府多次提出促进发展健康产业,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具体到市场,依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工商、食药监、公安等“九龙治水”,始终未能厘清规矩与秩序。

二是老年人的健康刚需没有找到制度化的出口。理论上说,老年保健应该是两个部分,基础的由卫生部门兜底,高级的由市场服务来调节。然而,在新医改等未能有效解决好老年保健需求的背景下,老年保健几乎一股脑地被推向了起步中的保健市场。一句话,医卫部门没能解决好的事情,保健品却在操心,出问题在所难免。

最后,还有子女们的问题。老人偏爱保健品,是因为保健品营销人员比子女“贴心”。一些保健品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秘密武器便是“温情推销”。尤其是空巢老人,儿女常年在外,对“贴心关怀”毫无免疫力。尽管常回家看看的理念已经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在二元结构的现实面前,天伦之乐、天年之养,恐怕比高价保健品更难实现。

如何才能防止老年人过度痴迷保健品?

一是提醒老人不要过度盲目轻信保健品。保健品和药品不同,效果只是保健,能真正治病救人的很少。及时以媒体曝光案例的形式给老人打“预防针”,从思想上动摇老人对保健品的盲目轻信。提醒老人对各种健康讲座、免费检查、免费试用、上门服务等活动要存一份警惕,不要盲目参加。 

二是多关心老人,及时陪同老人到医院就医。老人轻信各种保健品,或多或少都会把保健品宣传的作用与自身疾病症状对号入座,期望“药到病除”。如果能在老人患病后第一时间介入,及时带老人到医院就医,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指导,监管老人正确用药,就不会给各种保健品以可乘之机。此外还要加强情感陪护,多陪陪老人。

三是对于一些确有保健作用的保健品也要审慎对待,理性购买。提高老人的消费维权意识,不要轻信对方的宣传和承诺。购买前最好要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相关批文或许可证明。购买商品时一定要索取并保存好发票。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及时拨打相关投诉举报电话。

综合自健康时报、生命时报

加载中...